1441年~1462年,武氏家族經歷21年遲到的皇帝旌表
家廟門楣上原有彩繪,如今已經剝落難辨。此外門楣上還有雕刻的龍樣,可惜也于破四舊年代被鋸,徒留龍頭在門楣上睥睨。
被鋸掉龍頭的現狀
門樓上匾書“慶余奕葉”四個大字,進入大門后可見“圣旨”牌匾高掛,當地傳說明朝年間與“圣旨”一起到的還有“下馬石”——一塊方形石頭,置于大門前臺階下,凡經過此處的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家廟前原有五級臺階,“下馬石”就置于階下,然不斷填土修路,該石已湮沒于地下,臺階也慢慢沉沒,只留門檻了,F有一石獅在門前,系原老爺廟前的石獅。門前原本還有兩桿木質旗桿,旗桿上有旗斗,1966年破四舊時旗桿被推倒了。廟內兩株柏樹是地面硬化后所換栽,原為棗樹。
進入家廟,直入眼簾的就是一碑和壁畫,旁寫有“賑德如山千秋載 輸粟義士萬代承”的對聯,墻上還可見早先繪制的對聯。廟中最醒目的就是此碑和左側光緒年間重修時立的碑。
進門正對的是明朝正統六年(1441年)的碑,其碑文及句讀如下:
(由于筆者學識淺薄,兩碑句讀舛誤之處不少,僅供參考。)
輸粟記儒學生贠李昶書丹張璉篆額正統庚申,嵗豊人和,當無虞之際,海宇奠安之時,我朝治隆太平之業,施養民之政,爰命藩臬大臣分布郡邑,置義倉於四鄉,勸富民出粟為賑, ××計其保愛黎元之意×矣。斯世斯民何其幸耶!××義民武士榮××,粟穀千斛輸之於官,無纖介吝嗇之態。既而有司及執政者名聞于(8字磨損)。督其工者則大尹平原劉瓉、貳尹奉符陳公善、範陽張公廉、判簿南交阮公為,相與協恭。光其門庭,究其殷富,自來矣。其三世父行簡,敦德行義,樂善喜施。先大父中泰,克承前志,赒窮卹匱,人無怨言。傅及敬宗,孝友于家,不墮農業,葬死養孤,存心仁恕,由是益廣家資。都鄙賴其保全而無饑寒困苦之患,士榮實有以×其善焉!夫世之人行一善事惜一物命,皆謂之陰德而獲其報。若夫×家之所有以濟眾人之生德之所及,既×而報施之來容有巳乎!士榮誠能以仁義之道終身行之而無倦,曰政曰暠二子遵之而不違,則其慶流後裔嗣積榮昌。天之昭報,不×錙銖,視彼慳吝之徒,孜孜為利,一毫不拔,死×草木同朽者,烏足尚哉!因令尹暨諸公之請,遂不辭而樂為之記云。大明正統六年龍集辛酉秋九月朢日崞縣儒學教諭×張永×譔承事郎崞縣×縣劉瓉迪功郎縣丞陳× 張廉將仕郎主簿邢荘/阮為/史周鐸
碑長約77厘米,寬約25厘米,高約130厘米,底座高約10厘米。
《輸粟記》后面
大意講明朝武士榮捐粟谷助官賑濟百姓,武家行此善行已歷三世,士榮仍承繼先祖的仁義之舉。據說此為漢白玉碑,上世紀被砸,后用水泥加以修補,因此右上方的文字難以辨認。大莫村一直流傳“五谷財神”的傳說,故事的主角卻是武士榮的妻子。據說縣邑饑荒,武氏妻發放粟谷,賑濟四鄉百姓。老太太坐在堂上放糧,村民們拉著騾車來馱糧食,不論是十筐還是八筐,只要不說停止,糧食就不見減少。只有老太太說今天就到這了,把叵籮翻在桌面上,糧食也就沒有了。村中人們見狀,認為老太太是天上的神仙下凡來拯救受災百姓,都恭敬地稱呼為“五谷財神”。至此我們發現,碑刻旌表的是武士榮,民間傳說的故事主角卻為武士榮的妻子。我想,這也許和傳統社會分工有關,可以結合民間文學中“巧媳婦”與“呆女婿”的故事理解。這兩類故事的場景通常是家庭日常生活,呈現出的家庭關系不同于傳統父系家族的規范秩序。故事中,婦女往往是家庭的核心人物,不僅不是丈夫的依附者,反而充當其保護者。這種優越和強勢的女性形象,多少可以看作是現實家庭生活的反映。“巧媳婦”的能言善辯和聰明才智正反映了在家庭這一基本社會單位中,在內部生活和親屬關系維護等事務中發揮重要乃至核心作用,成為小家庭的主導角色。因此,或許是武士榮妻子親自主持了放糧賑濟的工作,或許是由于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在傳說中“五谷財神”成為了武士榮的妻子。
鐘敬文《民間文學作品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不僅是民間文學有此表述,《紅樓夢》中鳳姐在大家庭中充當的角色也是此類。第二十二回鳳姐安排寶釵的生日時,與賈璉有一段對話。 鳳姐道:“二十一是薛妹妹的生日,你到底怎么樣呢?”賈璉道:“我知道怎么樣!你連多少大生日都料理過了,這會子倒沒了主意?”鳳姐道:“大生日料理,不過是有一定的則例在那里。如今他這生日,大又不是,小又不是,所以和你商量。”可見家中的一應事務都是女性統管安排,只是面對難以處理的問題猶疑不決時會和男性商量,所以男性的家長權威也并未缺席?h志中也有大莫義民武士榮捐粟谷助官賑濟的記載,乾隆二十二年刻本《崞縣志》載:“武士榮,大莫村人,天順六年大饑,輸米五百石賑濟,詔立石表門。”光緒八年刻本《續修崞縣志》中載:“武士榮,大莫村人,天順六年大饑,賑米五百石,詔族其閭”。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武士榮正統六年(1441年)開倉放糧,為什么天順六年(1462年)經歷二十余年后才得到明英總朱祁鎮皇帝表彰?
原平市子干鄉子干村(崞邑大莫村二甲武)四世祖武士榮接受明皇帝表彰經歷了明正統六年(1441年)英宗以宮殿成,大赦天下,正式定北京為京師。
開倉放糧
同年,旱魃肆虐,哀鴻遍野,在此歷史背景下,京城外的山西崞縣大漠村二甲武士榮開倉放糧,慶萬輸粟賬濟普救蒼生!
土木堡之變
1449年(正統十四年)9月1日的土木之變,是明朝中央軍隊第一次發生的一場失敗戰役。開平近遷,則守衛益薄,雖置萬全都指揮使司,不足以鎮伏山后諸部,故再傳而有土木之變。由于英宗朱祁鎮昏庸荒淫,寵信任用宦官王振 ,朝政混亂,民不聊生,暴露出明廷的腐敗,人民反抗連年不斷,對此瓦剌部了解得一清二楚,于是稱兵犯邊。土木之變,除了軍事指揮錯誤的直接原因外,與長期以來明朝北方邊防被破壞有密切關系,是北方邊防廢弛,明廷統治集團政治腐敗,蒙古瓦剌部勢力急劇膨脹的必然結果。經此打擊之后,明廷如驚弓之鳥,內外矛盾立即激化,并日趨嚴重起來。大明朝的統治,由此開始走了下坡路。而朝中的士大夫為防止明朝重蹈北宋滅亡覆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奪門之變
1457年(景泰八年)正月十六,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辟,明朝代宗朱祁鈺景泰時期,明代將領石亨、政客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于景泰八年(1457年)擁戴被朱祁鈺囚禁在南宮的明英宗朱祁鎮復位的政變。
天順六年(1462年)有司上其事,英宗皇帝敕賜“義官”,李春奉旨旌表“義民官”武士榮,建祠立坊,樹碑永記。
參考資料:
義官,是封建社會封號。
其一,授予散官,冠帶榮身。前代所補之官為實職,明代所授散官止許冠帶,不令管事,也不支俸,有官階而無官職,是虛銜。散官名目有將仕郎、迪功郎、文林郎、承事郎等,自從九品至從六品不一,通稱為“義官”。義官可享受規定的差役優免。為鼓勵尚義,有時也對義官冠帶者親賜敕書。
其二,“入粟補吏”。對“義民”的旌表制度在明代得到發展,成為災荒賑濟中常用的獎勸之法。如湖南平江鐘玉頃出谷賑濟授義官,山西平遙鄧義(生卒年不詳),字懷宜,明末清初西游駕村人。遇饑荒三次,出賑谷三千石,封義官。長子云廣,亦封義官。
其三,富裕者或商人通過捐助也可以得到義官的稱號,如《金瓶梅》(崇禎本)----第七十五回,“上三十兩銀子納個義官”……
英宗朱祁鎮(1427-1464)年號“正統”;“天順”(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
英宗,宣宗長子,即位時才9歲,被宦官王振專權,1449年,瓦喇大舉南侵,王振愜英宗親征,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死于1464年,時年38歲。
景帝朱祁鈺(1428-1457)年號“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擁立為帝,即位后,用于謙為兵部尚書,粉碎了瓦喇對北京的進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將其軟禁,直到1457年。
正統為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的年號,起止時間為正統元年(1436年)至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朝使用該年號共十四年。正統十四年(1449年)九月明英宗于土木堡之變被俘,明代宗即位后次年改元景泰。
天順為中國明朝第六個皇帝明英宗朱祁鎮經奪門之變后第二次登基后的年號,使用時間為公元1457年—1464年,共使用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