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馮儒駙:添個漁午入畫圖 得心應手神為徒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符號之一,魚的寓意在這幾千年的歷史中被不斷豐富、改變,“魚”與“余”諧音,所以魚象征著富貴。 我國民俗歲末祭祖中講究供魚,取年年有余魚之吉利,則是對魚的一種圖騰崇拜。
魚的繁殖能力特別強,又迎合了中國傳統多子多福的、人丁旺盛的幸福生活期盼,魚兒離不開水的自然現象又是魚水之歡的情感表達,寄托了男女情深、夫妻恩愛、伉儷美滿的情意。
相傳漢代有鯉魚躍上龍門的神話故事,據說鯉魚躍上龍門就可以變化成龍升上天。 這就寄托了人們渴望生活的質變飛躍、平步青云的美好愿望,成為美好前途和幸運的象征。
南宋的周東卿是畫魚專家,文天祥還曾贊其“觀君瀟湘圖,起我濠上心。”明代的畫魚高手劉節,《無聲詩史》說他“善繪魚,尤神于鯉,矯首振尾,有一躍九霄之神,云從霖雨之勢”。 八大山人朱耷的魚就更有趣了,他筆下的生物總愛翻白眼,一幅《魚》,畫面完全沒有其它背景,單單繪小魚一條,肚白脊黑,眼大嘴尖,眼珠子向上翻,依舊是朱耷筆下特意的那一股子不屑的表情。清代慈禧太后一幅《魚藻圖》設色淡雅,畫一條魚在水藻中游行,水中的綠色植物描繪得清新自然,魚的形體刻畫也是流暢逼真,可見其功底。
著名畫家齊白石畫的魚,并沒有畫一滴水,卻給人一種在水中游動的感覺。畫中的氣韻,展現出自然和諧,魚仿佛被再次賦予了生命力,寥寥數筆表達出客觀物體的形象和神態。
遼寧蓋州畫家馮儒駙先生創作一種切筆的技法把魚鱗畫的活靈活現,自成一絕,其自幼喜畫,小學、中學是學校板報員,下鄉時筆耕不輟,在公社叁加過縣,市展,巜傅導》、《常戰不懈》參加過全國巡展,76年由公社保送到遼寧省美院學習深造,后參軍在部隊畫過巜戰友》、《馳騁》等軍旅題材作品受到好評,復員后在單位畫過商品廣告,其筆下的魚畫工細膩,紋理分明,眼睛有神,活靈活現,或躍出水面,或嬉戲潛水,形象生動,著實精彩。
畫家馮儒駙嫻熟運用傳統的無骨水墨的筆墨技法,力求形、動、透、簡的統一,使寫意魚更加完美,而且質感獨特,動感極強,形神統一,透出大自然的無限豐富和勃勃生機。
其作品中的水,前實后虛,層層推進。同時,他畫水之線條靈動瀟灑,與畫中之魚穿插呼應,讓觀者有“海闊憑魚躍”之感,極具觀賞、收藏之價值。
,“無論畫何物,必須寫意與寫實相結合,方能傳神。”馮儒駙把自己的心愿融入到畫作中,使那些魚成了自己的“發言人”。在畫中,他以簡練靈妙之筆墨繪寫出了魚兒的醇和、天真、爛漫之美。
簡練、純凈是他著力追求的一種繪畫風格。馮儒駙先生不僅抓住了魚的形似,更是把魚的神似表現得淋漓盡致,以求達到“形神兼備”的繪畫效果,使筆下之魚經過“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高度提煉后,其物性之真與畫家的心性合而為一,加之用色明快、鮮亮,令整幅作品流露著一種歡快、幸福之感。
畫家馮儒駙老師與公益記者劉興明交流文化藝術
馮儒駙簡介:
馮儒駙,筆名馮學,男,1955年岀生,遼寧省蓋卅市人, 2016叁加過全國書畫報展巜年年有余》獲優秀作品獎,省展《龍騰盛世》、《九龍騰飛》2次入展,近年多次參加營口市、蓋州市的畫展,榮獲全國水墨丹青華夏杯展巜蓮年有余》一等獎,積極叁加市文聯舉辦的送書畫下鄉公益話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