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公告 證件查詢

首臺泛血管手術機器人亮相羊城,能輔助醫生做血管疏通

2023-03-01 15:41:09本文來源:南方都市報

介入手術,以極其微小的創傷深入人體血管內部對目標血管進行疏通、栓塞(治療腫瘤,堵塞腫瘤體主要供血血管),甚至放置瓣膜、支架等耗材來維持正常循環。但這一精準、微創的手術也有相應的副損傷——輻射。一臺手術下來,患者和醫生所受到的醫源性輻射損傷劑量不小。如果在精準影像定位的前提下,由一臺機器人輔助醫生精準施術之余,操作醫生則遠程操作,避免了輻射傷害,對醫患雙方都是一種保護。

2月28日下午,由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與廣東省精格醫療技術有限公司合作研發的“介入放射學泛血管手術機器人”項目迎來了首臺原型機。下一步,在對機器人進行集成后,團隊將針對性地開展動物試驗和后續臨床試驗性研究,以期盡快讓該機器人上市應用造;颊。

IMG_9568.JPG

介入手術微創、有效,康復快

但醫生是在“負重”施術

介入放射學是繼內科學、外科學之外的第三大支柱性學科,特別是對肝癌腫瘤的血管栓塞方面有立竿見影的效果。通過手術醫生操作導管在人體的血管內游走,將特定的封堵材料放置在腫瘤的主要供血血管里,給腫瘤“斷供”后達到餓死腫瘤的治療效果。該手術方式極其微創,只要在體表開一個小口將導管深入到血管內部就能實施,患者創傷小,恢復快,治療也相對精準。發展到現階段,其在腫瘤栓塞、心臟疾病領域(部分瓣膜病、冠脈疏通)、腦血管領域(腦卒中后機械取栓)以及周圍性血管病變如下肢血管栓塞等諸多領域都開始應用。僅中山一院介入科年手術量就超過5000多例。

但人體血管四通八達,手術導管如何在血管管腔內靈活游走,一則需要施術醫生的熟練度,一則需要在電離輻射下運用影像技術對血管走形、導管、導絲位置實施精準定位;颊咝枰砸欢▌┝康妮椛洳徽f,施術醫生做十臺手術所受的輻射劑量也遠比健康成人一年可承受輻射的上限要多四倍。機器人項目發起人,中山醫院影像科楊建勇教授曾經對10臺介入手術的輻射劑量進行統計,結果顯示,醫生累計接受輻照超過235毫西弗,遠超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成人群體五年累計不得超過100毫西弗、任意一年不超過50毫西弗的安全閾值。

“介入醫生開展手術,實際上是需要穿戴沉重的鉛衣、鉛圍脖、鉛帽子來開展手術。”即便如此,每個季度對介入科醫生進行的檢查中,時不時會有醫生輻射超標不得不停止手術、放假療養,給本就緊張的介入醫生團隊帶來人力資源分配上的捉襟見肘。更何況常年的“負重”工作,介入醫生發生脊柱、腰椎損傷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IMG_9567.JPG

機器人輔助下控制導管、導絲游走

醫患雙方接受的醫源性輻射都在減少

針對介入手術存在的“痛點”,中山一院及精格醫療團隊在1年半前合作啟動了“介入放射學泛血管手術機器人”項目,利用協作機器人協助醫生實現手術過程中輻射環境全隔離,保護醫生不再遭受輻射損傷,提高手術效率。大大推動介入放射學的普及,到了28日,團隊開發的首臺機器人原型機正式亮相。

“截至目前,全球范圍內的介入手術機器人項目僅有一款用于心臟介入的產品上市,但其精密度、操作便利性和對高難度手術的應用都有待提高”,團隊成員,精格醫療負責人朱寒表示,施術時,醫生只要在終端操作臺進行操作,導管、導絲等手術耗材在血管內的“掘進”工作,將由機器人輔助完成。“當前,機器人和操作臺之間通過更為穩妥的5-10米長管線進行對接,遠程操控也可以實現,我們的目標就是能夠實施跨院、跨地市的遠程介入手術。”

聯合開發團隊研發的這一機器人一旦成熟上市,將具有填補空白和造;颊叩榷嘀匾饬x。“有了機器人的輔助,不僅遠程操作的醫生避免了醫源性輻射傷害,患者也能在機器人自帶的導航、定位等功能輔助下,減少DSA開機頻率,降低輻射損傷。”

楊建勇教授表示,目前原型機推出后,仍有不少改進的地方,比如系統、設備進一步集成,再比如醫生遠程操控時的手術視野、遠程操控時候的反饋遲滯、延時等問題都還需解決。

根據計劃,團隊將在原型機面世后盡快開展相應的動物試驗,并通過多場景的設計確保機器人輔助下的介入手術的安全性。并在條件允許,確保安全有效的情況下開展臨床驗證。

 采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通訊員 彭福祥 潘曼琪

中國公益在線 本文來源:南方都市報   責任編輯:

最新內容

中華慈善總會亞飛公益基金戰略合作《備》(2019)12-21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18002049號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招聘信息| 管理團隊| 刪稿指南| 如何求助| 管理條例| 公益記者| 律師顧問| ↓新聞訂閱

中國公益在線由益行智庫信息科學研究院獨家運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989號

丰满少妇一级a片韩国